现货包邮 Campo Baeza 物化的理念+灵感 光与引力巴埃萨 2本

  • 现货包邮 Campo Baeza 物化的理念+灵感 光与引力巴埃萨 2本
  • 所属分类:
    发货地:梧州
  • 价    格:139
  • 市场价格:
  • 今日价格: 有特价请联系
  • 优惠详情: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
  • 最近热度:
  • 累计热度: 706
  • 综合得分:
  • 信誉得分:
  • 品牌:
  • 货号:55b6ba1ae86b
  •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安藤书屋

        本商品由安藤书屋提供,通过安藤书屋完成交易,请放心购物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

 

光与自然素的师

 

1..物化的理念:以诗论的文字谈论建筑(中文)  

2..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 :光与重力的理念 (中英文)   2本合售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1946年出生于西班牙的瓦拉朵丽,1971年毕业于马德里建筑学院,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做建筑设计的同时,巴埃萨也进行学术研究,他曾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魏玛包豪斯学院、伊利诺伊理工(芝加哥)等著名学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地做过访问学者。坎波·巴埃萨是西班牙建筑师中的异类,身为当代西班牙建筑的领物,他对自然素与光的运用,堪称西班牙第一人

他的建筑像魔法屋一样,能让阳光在建筑内部“翩翩起舞”。他凭借格拉纳达银行总部办公楼、安达卢西亚地方政府办公楼BIT中心等建筑获得了2004年欧洲最佳建筑奖、2005年石头建筑国际奖、2002年巴塞罗那建筑学会奖等一堆分量沉重的奖项。

巴埃萨的作品以干净、简洁著称,强调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自然的素创造出丰富变化的空间。他的作品运用最简单的材质和色彩,搭配简明而巧妙的细节,却往往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

那些杰出的作品为他赢得了许多奖项,从一座有安腾忠雄风格的房子到一座让人联想起 David Chipperfield的图书馆,在欣赏巴埃萨的作品时,常常可以找到其他一些建筑师的影子。然而,他对于其他建筑师的理解并不售点和碎片的拼凑。相反,巴埃萨的作品充满了自身的逻辑和成长轨道。早期,他着迷于无处不在的中庭,在其中所有东西都充满与世隔绝的意味;逐渐地,他对空间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专注于将建筑作为地平线、或者外部景观的观察点来表现。而他的代表作——格拉纳达的储蓄银行总部,则表现出他对光线的惊人理解和巧妙运用。

物化的理念”,出自1988至1989学年间我在马德里高等建筑学院开设的博士课程的名称。我试图借此传达出这样的含义:建筑,在根本上它是一种理念,虽然这种理念的表达有赖于形式—建筑通过形式呈现于我们眼前,但是建筑高于这些形尸并超越它们。这种理念,通过与人—建筑之核心所在—密切相关的各种尺度来得以物化。因此,建筑可以说是一种被建造的理念。建筑的历史,不仅是形式的历史,其本质是一部被建造的理念的历史。形式会随着时间消亡,但理念得以留存、不朽。

  •  
  •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物化的理念》同时收录了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最重要作品的摄影档案,以及设计草图、图纸和模型,为深入理解这位当代重要的建筑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作者简介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1946年出生于西班牙的瓦拉朵丽,1971年毕业于马德里建筑学院,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是西班牙佛朗哥政权(1939~1975)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是马德里高等建筑技术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和系主任,建筑评论界公认的西班牙当代建筑的代表人物。
    20世纪70年代初期,坎波·巴埃萨与Julio Cano Lasso合作开设事务所,随后独立开业,很快获得了国际专业评论界的关注。从他的早期作品中,如Fene 市镇厅(1980) 和圣弗明学校(School of San Fermin,1985),坎波·巴埃萨已经开始通过寻求最简练的语言和最明晰的建筑定义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代表作加西亚·马科斯住宅(Garcia Marcos House,1991)和加斯帕住宅(Gaspar House in Zahora,1992)传达了某种微妙的幽雅和复杂的纯净,被认为是极简主义思潮下最伟大的建筑作品。近年来,坎波·巴埃萨正逐渐从小型作品空间和材料的探索,转向更为复杂的空间创造。与早期的那些作品相比,坎波正在尝试运用更为多样的材料,形成某种极简而清晰的空间。密歇安研究中心(Miesian Research Centre)和BIT中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而建成于2000年的格拉纳达储蓄银行总部,无疑是一个颠峰之作。在这些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坎波·巴埃萨仿佛与勒·柯布西耶进行着某种空间上的对话,并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马德里的设计和学术界,其作品多次获得欧洲最佳建筑奖。通过在欧洲和美国各地的讲学和展览活动,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时值 “2007中国-西班牙文化年”, 受上海市建筑学会和文筑国际的邀请,作为文筑国际“大师之旅”系列活动之四,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了题为“光与重力”的公开演讲会。
    巴埃萨的作品以干净、简洁著称,强调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自然的素创造出丰富变化的空间。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西班牙波祖罗镇的特尔加诺住宅、赛维拉教堂、巴塞罗那文化中心 (Barcelona Culture Center)、安达卢西亚地方政府办公楼、古拉罗住宅 (Guerrero House)、CASA DE BLAS等。他的作品运用最简单的材质和色彩,搭配简明而巧妙的细节,却往往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1年完工的格拉纳达储蓄银行总部(Caja de Granada)。
    这些杰出的作品为他赢得了许多奖项,最重要的一些包括:2000年,他为西班牙展团首次赢得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大奖;同年赢得迈阿密建筑双年展大奖;2003年,他设计的储蓄银行总部获西班牙托鲁加奖(EDUARDO TORROJA Award),次年又获得欧洲最佳建筑奖。 从一座有安腾忠雄风格的房子到一座让人联想起 David Chipperfield的图书馆,在欣赏巴埃萨的作品时,常常可以找到其他一些建筑师的影子。然而,他对于其他建筑师的理解并不售点和碎片的拼凑。相反,巴埃萨的作品充满了自身的逻辑和成长轨道。早期,他着迷于无处不在的中庭,在其中所有东西都充满与世隔绝的意味;逐渐地,他对空间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专注于将建筑作为地平线、或者外部景观的观察点来表现。而他的代表作——格拉纳达的储蓄银行总部,则表现出他对光线的惊人理解和巧妙运用。

    目录

    序言 
    物化的理念 
    以论诗的文字谈论建筑 
    1关于建筑 
    1.1.无光则无建筑 
    关于光 
    1.2.最后一声炸前的一分钟 
    关于建筑的未来 
    1.3.精准的白 
    关于白色 
    1.4.本质性。以少至多 
    宣言 
    1.5.思考,或者不思考,这是个问题——关于设计的艺术及传达这种艺术的方法 
    1.6.邪恶无知的法官 
    关于建筑的修复 
    1.7.理念、光、重力,各得其宜 
    关于建筑的基础 
    1.8.盒子,小盒子,大盒子 
    关于砌筑和建构 
    1.9.你的家,你的博物馆,你的陵墓;我的家,不是博物馆,也不是陵墓 
    关于居住 
    2关于建筑师 
    2.1.光头之美 
    关于亚历山大·德·拉·索塔的建筑 
    2.2.雕錾之美 
    关于哈维尔·卡尔瓦哈的建筑 
    2.3.火山之美 
    关于萨恩斯·德·奥伊萨的建筑,“火山口”和“晶洞” 
    2.4.叛逆之美 
    关于米格尔·菲萨克的建筑 
    3关于建筑作品 
    3.1.密斯·凡·德·罗眼中闪烁的风景 
    关于阿西斯·卡布莱罗设计的玻璃大厅 
    3.2.向密斯学习 
    关于密斯·凡·德·罗在马格德堡的住宅 
    3.3.那天,密斯拜访了索塔 
    关于亚历山大·德·拉·索塔的马拉维亚斯学校体育馆 
    3.4.更多大海 
    关于约翰·伍重在马略卡岛佩德罗港的自宅 
    3.5.夏日,我的小屋是一处阴凉地 
    关于萨欧拉的加斯帕住宅 
    4参考文献

    序言

    我谨希望现在被译成中文的我的这些文字,能透出一丝犹如苏轼作品中的诗意气息——这位天层的文豪深知如何驾驭文字的巨大力量。
    谈论建筑的文字永远是在阐述那些经建筑本身物化而成的理念。没有理念的建筑是虚无的,虚空的。
    虽然那些理念是普适的,但如同巴别塔之中,借以交流的文字采用不同的语言,因此若想要传达这些理念,就需要、或者说必须将它们翻译成这些不同的语种。
    《唐吉珂德》直到1920年才被部分翻译成中文,1979年才由杨绛女士首次完成从西班牙语版直译的全译本。
    将从塞万提斯那里学习来的文字翻译成苏轼的所使用的语言,只是当今这个世界送给我们的一份平常的礼物。时下的通讯媒体所能轻易得到的结果是以往的创造者们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建筑的建造、形式具有一种无需翻译的共识性。相较于文字的自由,建筑相对受限,但正因此建筑能通过其建造语言而被普遍理解,而使建筑以自身的存在完成对自我的表述。
    如果建筑是经由那些建成作品中的共性完成了自我表述,那么用于生成和发展它的关键点,却往往是隐秘的。去呈现这些关键因素,提供理解的线索,揭示用于构思和启发我们作品中物化的理念的依据,正是现在我们将这些文字翻译成中文所希望达成的目标。
    能将唐吉珂德使用的语言交于苏轼手中着实令我激动。我深知今日的媒体对信息传播的高效,也知道或许这些文字的中文版能通过网络瞬间传至各处,即便如此,我仍无法克制自己去想象我的文字变换成苏轼所用的语言——像是一壶清香的绿茶。
    最后,谨希望我的这些文字、理念和伴随它们的我的作品,最终能到达它们正前往的地方。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

热门相关信息